2023/5/30 天下雜誌
當全球各地因氣候異常帶來頻仍災害,永續成為全人類共通課題。國家,必須提出減量目標接受盤點;企業,在投資人與供應鏈的加壓下,ESG也成顯學;那大學呢?
答案很明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為各大學治理架構。除了強調傳統的學術聲望、研究能量,永續也成為「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的重點。今年最新結果,可看出大學投入永續治理後,榜單出現四大不同。
今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共針對145所大學發出問卷,最終有116所學校回卷。
因為這份調查兼容環境永續、社會參與、大學治理、教學承諾4大構面,是國內構面最完整,也最具分量的大學公民責任成績單。
從今年的榜單看出,傳統名校積極投入永續,確實能穩住排名或順勢而上。對過往學術聲量或資源相對較少的學校來說,更能掙脫以學研導向為主排名難以撼動的局面,因為對SDGs的投入脫穎而出。
今年5大組別,有3組龍頭換人坐。在公立一般大型與一般中型大學組,成功大學和暨南國際大學分別擠下去年位居榜首的台灣大學、台東大學;在私立技職組,也見明志科大超越朝陽科大首度站上第一名。
近年USR(大學社會責任)已是成大校務推動與發展的首要核心元素,並以SDGs為主軸,全力發展全校師生社會意識與實踐力,而這也成為大學與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助力,」2月甫接下成大校長一職的沈孟儒說,其實從前校長蘇慧貞時代開始,就奠定社會影響力為治校重點,而永續的延續能量只會愈來愈搶眼。
及早起步的還有暨大。與在地社區連結的源起可追溯到921大地震。暨大從前校長蘇玉龍時代就積極投入USR,教育部從2018年推出USR計劃後,暨大獲補助件數始終是同組第一。
「如果大學的治理沒有納入大學社會責任,那麼大學就會變成以前大家所謂的『象牙塔』,長久下來,大學就會很難得到社會的共鳴,」目前為教育部USR計劃主持人的蘇玉龍說。
4月底公布的最新一期USR計劃補助名單,拿到最高5件的學校共有11所,其中唯有暨大是學生數6000人以下的中型大學。
除了榜首易位,今年共有5所新面孔,分別是中山大學、台南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南台科大。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中山自1980年成立以來,一直與高屏地區保持緊密共生關係。例如融合西子灣豐富海洋自然資源,並以西子灣衍生的歷史文化與因應海浪侵蝕所延伸的一連串生態工程,發展出一系列海洋環境水文系統領域為主軸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
中山過去3年新設與環境和永續發展相關課程的總數,高達2472門,在該組內僅次台大、屏東大學的逾3000門。
而面對在地空污問題,中山也因此發展出「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是亞洲唯一針對PM2.5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單位,包括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德國羅斯托克大學等,都因此上門展開合作。
「就像每位南部囝仔一樣,被這塊土地滋養茁壯,才能在國際間發光發熱,」鄭英耀說,走進SDGs時代,中山希望用永續的精神,以實際行動與在地有更深連結和回報。
同樣也是今年新面孔,位居私立一般大學第5名的長庚大學,也一樣從自身特色出發。庚大著重延伸醫療專業,走進社區,進行精神病、兒童早療等相關服務。
「不是為了SDGs而SDGs,我們只做我們最會做的事,」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說。身為庚大首位非醫科背景的校長,2年前上任的他,是與企業界熟稔的台大企管名師,也為庚大在永續治理路上帶進產學新風貌。
譬如今年2月,湯明哲與在泰國台商泰達電、泰金寶談定一項獨特產學人才新制,由庚大與泰國在地5所大學電機系進行「二加二」雙聯學位的合作,也就是泰國每年送25位學生來庚大就讀,企業則提供每位學生一萬美元的獎學金,畢業後直接進這兩家企業上班。
庚大在這方面有高度靈活。像在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有南亞科、旺宏等提供2年80萬獎學金給庚大研究生,條件是實習或論文題目與企業合作;台積電開出15個名額給庚大AI研究所,條件則必須是來自東歐的交換生等。
對症下藥的產學合作,讓企業不吝投注大筆金額給庚大的教學,在「專任教師每師平均承接政府、企業及其他部門資助學術研究計劃經費」指標,庚大高達109萬元,除了北醫的99萬元較接近,本組其他大學都落在70萬元以下。
同樣有著靈活產學模式的,是私立一般大學組第4名的逢甲大學。5月中,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才剛下飛機,就迫不及待打給校長王葳回報洽談結果。
原來,逢甲大學與澳洲昆士蘭大學原本即有大學部「二加二」雙聯學位合作,但「過去台灣的大學和歐美大學談雙聯學位,主要都是台灣的學生去得多,人家來得少,」王葳解釋。
黎淑婷這趟前往昆士蘭大學,特別強調台灣製造業的實力以及培育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的優勢,而這些正是目前澳洲高等教育所需,因此基於逢甲具備緊密的產學網絡,說服了昆士蘭大學願意送學生來逢甲。
逢甲的「產學合作暨產學聯盟家數」是本組入榜學校中最高,達451家,其次是東海的373家、庚大220家。
逢甲跟昆士蘭大學提出的內容,是澳洲大學生來台並非完全在課堂上課,更多是經由逢甲媒合到企業進行實務學習。「其實這2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世界很有名,我這趟去,對方一直在跟我聊TSMC(台積電),」黎淑婷笑說,一場中美角力,讓世界對台灣也有新的認識,雖然難免兵凶戰危印象,但只要解釋清楚,其實台灣的大學大有可為。
相較過往大學彼此間多在角力競爭,走進SDGs時代,協同合作才是重點。
把時間拉回去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期間,台灣有9所大學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台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
這9所集結起來「打群架」的學校,都是對永續已有基礎的學校。當中除東華、興大、台海大3校以些微差距今年無緣入榜外,其餘6所都榜上有名,分別是公立一般大型組第2到4名的台大、中央大學、中山、台灣師範大學,以及公立技職組位居第1和第4的台科大和屏科大。
時任台大校長的管中閔在聯盟成立記者會上說,永續已是全球不分地域、不分專業領域的共同問題,而透過聯盟平台,「可以透過交流網絡共享資訊與知識,多方研究合作,加大永續教學量能,讓國內高等教育在永續發展能走得更遠。」
9所大學各自在永續領域有相當進展。如台科大正忙得不可開交地協助企業界減碳,屏科大有農業淨零專長,興大有土壤碳匯中心,央大已成立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中山對空污防治也有獨到研究等,不一而足的氣候變遷因應與調適,也讓人對聯盟未來所能發揮的影響力更加期待。
除了國內串聯,面對永續這場重新定義價值結構的新賽局,國際跨校連結也比以往更加熱鬧。
公立技職組第3名的雲科大,原本就是該組「雙聯學位的合作大學數量」指標的王者,高達24所,遙遙領先居次台科大的11所,以及高科大的8所。
3年前,雲科大與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聯盟的理科大學共同成立環境保護科研中心,攜手進行綠色科技的人才培育與研究。成立第一年,跨國合作提案就達10項,內容涵蓋環境檢測、環境影響評估、水及廢水污染整治技術等。
今年2月,疫情才解封,越南理科大的7人研究團隊就已迫不及待飛來台灣,在雲科大安排下,進行一連串實驗室交流、廠商拜訪,而雲科大也將回訪。
今年將公立一般中型組王座拱手讓還暨大的台東大學,為了扭轉教學承諾的弱項,近年積極參與國際綠色大學相關評比,透過南島文化中心的成立,與世界南島語族建立學術互訪機制,2021年開始,還與菲律賓遠東科技大學合作,共同辦理「綠色國際大學跨域學習成果發表線上工作坊」,就是要從自身優勢領域出發,順勢累積國際連結的能量。希望進一步累積外籍生、境外交換生與雙聯學位的資源。
榜單的第四個變化,與台灣已將2050淨零碳排入法,各大學打造永續校園的努力有關。
好消息是,相較去年此時,國內做出淨零或碳中和承諾的大學僅18所,今年調查結果顯示已躍升為44所。
如同外界要求企業淨零不能流於喊口號,大學的減碳承諾也需有短中長期規劃與路徑。以去年6月公開宣示2048年要達成全面碳中和的中山大學為例,校長鄭英耀也同步宣告中山所制定的三階段減碳策略:
第一階段將持續提升用電效率、推動綠色校園,並規劃各單位碳定價、落實碳盤查,與導入師生教學研究參與減碳獎勵機制等。
第二階段則是管理及擴大碳匯面積、使用去碳電力與低碳燃料、支持及投資低碳供應商產品政策等。
第三階段將實踐新興負碳排技術、完成校園低碳轉型與永續治理,並協助政府及產業推動碳權交易與管理。
大學做出淨零或碳中和承諾後,通常會運用各自優勢投入永續校園的打造。
例如宣示2028年就要達成碳中和的高科大,善用資訊科技研發專長,實施智慧會議室管理、多元支付等措施。
高科大副校長郭俊賢舉例,學校自行研發的停車場車位引導系統導入後,車輛繞行情況大減,各校區每天可減少碳排放合計超過300多公斤。
再來看看位居私立一般大學組第2名、環境永續構面排名第1的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說,秉持基督教服務人群的概念,重視生態與文化傳承的東海,一直都以社會實踐力見長,走進SDGs和永續時代,這股力道更強大。
因此,在人均用電量、用水量等指標,師生節能意識強大的東海都位居最高得分等第;而6.7%的再生能源使用佔比,也是前段班。
進一步觀察東海在節能減碳的舉措,可以嗅到其「早做、合作、勞作」的三大祕訣。
以東海推動電動巴士取代柴油巴士入校接駁為例,早在2016年就已引進;引進之初就與電巴公司建立產學模式,合作研究與推廣綠色能源及綠色交通等議題;鼓勵師生搭乘,減少私人運具入校,這則是勞作。
以勞作教育聞名的東海,一向有透過掃廁所等清潔行為,來培養學生熱忱跟刻苦耐勞的傳統。
當然,校方相關作為的搭配也是成就低碳校園的關鍵。例如引進電動滑板車、自行車等校內共享系統,以彌補電巴運能不足;另外,還有完善鋪設校園步道、建置完整人行步道網絡、串聯校區景點並輔以無障礙坡道等。
走得快的東海,甚至已開始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做出回應。去年7月,利用主辦一場與自然解方相關研討會的機會,東海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邀集生態友善聯盟、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台灣河溪網、荒野保護協會,及立委洪申翰等生態社群和專家們,共同進行「生態社群跨領域實務合作宣言」的簽署及宣示。
「為學生創造參與機會,為社會孕育解決問題的人才,大學永續發展的腳步,只有更快沒有最快,」張國恩說。
一份榜單,四大重點,映照的是大學所能展現的無限社會影響力。
本調查係採問卷回填暨教育部公開指標蒐集方式,從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4面向共計39項指標檢視大學社會責任。今年度問卷發放時間自2023年3月1日起至2023年3月25日止,共計116所大專院校回卷參與調查。
所有參加學校依設立別(公立、私立)與學校類別(一般、技職)兩大屬性分組,公立一般大學再以學生總數6000人為界,得出「公立一般大型大學」、「公立一般中型大學」、「私立一般大學」、「公立技職大學」,以及「私立技職大學」5組別。各組分別進行組內評比,並於調查結束後予以公布各組得分最高的前5名排行。
各組計分方式均為排除極端值後,將各指標原始數據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等距分成5組。落在表現最佳組別中的學校給予5分,接著依序是4分、3分、2分及1分。同一面向各指標得分相加後除以指標總數即得面向平均分數,4面向平均分數加總後取平均值,即為各校總分。
調查執行:熊毅晰、鄧凱云
(雜誌原標題為:高教排名大洗牌,承諾淨零大學倍增。責任編輯:黃韵庭)